“拜倫,歌德,莫紮特”
2020年11月12日下午,beat365歐美文學論壇第17期在主樓212會議室舉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宏為教授作了題為“拜倫,歌德,莫紮特”的學術演講。論壇采取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來自全國各高校和學術團體約300餘名師生聆聽了演講并參與讨論。

丁宏為教授聚焦莫紮特歌劇《唐璜》、歌德《浮士德》、拜倫《唐璜》的共同點,提出拜倫、歌德、莫紮特與歐洲文學藝術經典《唐璜》和《浮士德》存在關聯、滲透和衍化關系,歌德的《浮士德》與拜倫的《唐璜》具有濃厚的歐洲文學傳統。拜倫、歌德、莫紮特以寬闊的視野看待生活和世界,戲劇的眼光不僅觸及正劇、悲劇,還包含喜劇、鬧劇等等。莫紮特雖然不是文學家,但通過音樂生動地表現文學的情調和走向。

丁宏為教授強調18世紀向19世紀轉型時期,歐洲文學所構建的宏大曆史畫面來源于法國大革命激發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等社會發展理念和革命熱情。法國大革命感召了衆多文學藝術家,使歐洲文學藝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繪畫方面,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神領導人民》、達雅克·路易·大衛的《拿破侖加冕》、泰奧多爾·席裡科的《美杜莎之伐》、英國畫家透納的遼闊海洋和原野充分體現凝重、凜冽、宏大的時代風貌,表現出浪漫主義時代的救贖和希望。文學方面,歐洲浪漫主義詩人與小說家相互關聯,各有千秋。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提出時代精神和氣度,“恢弘”成為浪漫主義時期的關鍵詞。音樂方面,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合唱交響曲,舒伯特的室内樂,法國音樂家埃克托·貝裡奧茲的《幻想交響曲》等情緒濃烈,充分展現了恢弘的浪漫主義氣勢和風格。

丁宏為教授談到18世紀歐洲啟蒙理性時代不是宏大叙事時代。啟蒙時代的作品反而諷刺宏大叙事,例如法國啟蒙作家伏爾泰的《老實人》主要聚焦“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小園子”。浪漫主義時代是轉向宏大叙事的偉大時代,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涉及國家和理想社會的構建,使整個世界和人類命運向前看。華茲華斯認為浪漫主義詩人欲在構建理想社會,由于理想主義的召喚,山野草木變得愈發明媚,柯勒律治構想大同世界和世界大同。然而,浪漫主義時代也是保守轉型時期,這在英國表現明顯。19世紀文學轉型需要看到兩條脈絡,宏大叙事和保守轉型的相互對立、相輔相成和相激相蕩。
丁宏為教授還談到文學中的“笑”,“笑”的元素在英國19世紀文學中呈現淡化和衰落趨勢。文學的不同時代都有“笑”的成分。文藝複新時期莎士比亞、本·瓊森的作品,18世紀斯威夫特、蒲柏的《奪發記》都有“笑”的成分,奧斯卡·王爾德的作品中也蘊含“笑”的成分。拜倫大部分時間不“笑”,隻是到了《唐璜》才“笑”了起來。另一方面,19世紀風靡歐洲的“大旅行”(The Grand Tour)以意大利為重點,拜倫是“大旅行”的踐行者。1818年前後,拜倫在意大利威尼斯直接欣賞過莫紮特的《唐璜》歌劇,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莫紮特的《唐璜》對拜倫的《唐璜》具有直接影響。

丁宏為教授接着指出, 拜倫、歌德、莫紮特之間的緊密關聯還可以做如下考量。1808年《浮士德》第一版出版,在20多年的創作時間裡歌德希望由莫紮特,而不是其他人為《浮士德》譜曲。原因正在于戲劇性和包容性是歌德晚年的藝術訴求。莫紮特的音樂擁有蘊含真、善、美、醜的包容性。歌德也曾和門德爾松讨論音樂和文學的品味問題。此外,批評家托馬斯·卡萊爾認為拜倫代表放蕩不羁、反叛的意識,歌德代表睿智和智慧,但究其實質, 歌德作品中同時具有唐璜式因子。17世紀意大利作曲家卡斯蒂是拜倫、歌德和莫紮特等人的共同榜樣,歌德喜歡大聲朗誦卡斯蒂的詩歌,他認為, 莫紮特與卡斯蒂作品的不期而遇,是莫紮特音樂生涯的幸運事件。
最後,丁宏為教授強調19世紀英國轉型時期,文學的大畫面裡蘊含小畫面,我們需要在大畫面中看到小畫面。任何一脈文學主流都有支流或逆流。文學研究需要在複雜和包容的視野中,看到“笑”與“不笑”的并置畫面。
講座結束後,線上線下的聽衆提問踴躍,丁宏為教授對問題一一作答。曾就讀北京大學英文系的劉昊老師在讨論中提出, 在文學研究中要關注貌似莊嚴穩定秩序下的亦莊亦諧,以對話式和小窗幽明式的方法研究文學的複雜性和豐富性, 這個看法讓在場師生深受啟發。

歐美文學論壇的發起人曹莉教授主持本次論壇。 她在總結時指出:本次論壇的關鍵詞是“回望”。在一個浪漫主義“狂飙突進“的時代,歌德選擇“回望”莫紮特,具有深遠意義。我們無論是在文學研究還是在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中, 往往需要一個“回望”的視野,“回望” 能使我們的認知和眼界更加豐富、更加全面、更加廣闊。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百科全書,其豐富性、包容性, 曆史性、現實性和未來性确實需要莫紮特這樣的集莊重、崇高、浪漫、诙諧于一身的音樂奇才予以名副其實的表現。本次論壇提供給學界同行和同學的學術養分、研究方法以及讀文學、觀社會、看人生的交叉融合的辯證角度, 令人受益無窮。 詩歌、 戲劇和琴鍵上的辯證法,不僅是文學藝術的辯證法, 也是現實生活和人類社會的辯證法。

(歐美文學研究中心、歐美文學與批評理論學科群琬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