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學術活動 > 正文

學術活動

何暢|重談“如畫美學”——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評威廉·吉爾平

時間:2025-01-21 11:06:12

2025年1月10日下午,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三十八講如期舉行。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何暢教授以“重談‘如畫美學’——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評威廉·吉爾平”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講座線上開展,吸引了校内外260餘名師生聆聽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beat365beat365教授、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曹莉主持,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高曉玲教授擔任與談人。

何暢老師首先介紹了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重點聚焦于她較少受到關注的兩部分寫作:一類是為Analytical Reviews期刊撰寫的大量文章(1788—1797年間撰寫了約412篇書評),其中有四篇評論涉及威廉·吉爾平的著作;另一類是記錄Wollstonecraft在遊曆瑞典、挪威和丹麥期間所寫書信的《北歐書簡》(Letters Written during a Short Residence in Sweden, Norway, and Denmark),從中讀出她對吉爾平“如畫美學”觀念的反思、推敲,甚至改寫。威廉·吉爾平(William Gilpin)是一位風景藝術家、插畫家、語法學校校長、牧師,但在他多重身份中最為熟知的是他作為“如畫”旅行家,提出了“如畫”(picturesque)的概念和原則。從1782年到1809年,吉爾平共發表了9本與“如畫”概念相關的論著,論著基本以遊記的形式出現,且包含旅行中所畫的速寫

“如畫”概念的提出受到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争的影響,英國貴族階層前往歐洲大陸進行“壯遊”的活動受阻;随着鐵路和公路的建設,英國國内的旅行變得相對容易。因此,吉爾平提出要了解英國風景的壯美,他認為,“如畫”趣味能夠幫助英國人學會如何考察和認識自己的國家,一個“有趣味的人”是和英國民族性緊密相連的,由此提出了“如畫概念”。

一般認為,吉爾平在1792年發表的《三篇論文:論如畫美;論如畫的旅行;以及論風景速寫:附關于風景畫的詩一首》(1792年)中首次提出了“如畫”的原則。“如畫”指特别适合“入畫”的事物(proper subjects for painting)。如畫概念與伯克的“優美”、“崇高”不同,是獨立于“優美”與“崇高”的第三個審美範疇和審美範式。何暢老師提出,“如畫”的概念首次提出可以追溯到1748年,吉爾平提出的景色的多樣性可以追溯到亞曆山大·蒲伯(Alexender Pope)的詩歌。在吉爾平以匿名發表的A Dialogue Upon The Gardens of 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 Vifcount Cobham, at Stow in Buckinghamshire 中,他虛構了兩位對話者,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美學觀點:一位推崇古典美學,講究和諧對稱,喜歡引用經典;另一位則不喜歡古典美學,更喜歡自然美景。他們在面對廢墟時,卻産生了相同的贊歎,認為廢墟是自然景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吉爾平通過對話首次提到了“picturesque”這個詞。由此吉爾平提出了“如畫”概念的兩個重要元素:一是具有曆史感的廢墟,二是自然美與道德美的分離。尤其是後者,使其“如畫”美學被狄更斯等批評家稱為“無情”的美學。

接着,何暢老師探讨了對“如畫”概念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幾位作家、藝術家。何老師首先提到了簡·奧斯丁深受吉爾平的“如畫理論”以及威廉姆·庫姆(William Combe)的《尋找如畫風景的句法博士》(The Tour of Doctor Syntax in Search of the Picturesque)的影響。奧斯丁在信件和小說中多次提到句法博士的如畫旅行故事。奧斯丁對“如畫”美學持諷刺态度,她批評“如畫”原則的僵化,有可能導緻與真實的自然背道而馳。

沃斯通克拉夫特最初非常推崇吉爾平的如畫美學,但後來态度發生了變化。她認為如畫原則會使人們放棄思考,并全盤接受如畫旅行家或畫家所展現的理想美。長此以往,人們智性的複雜度、深度和想象力會逐漸消失,并失去自己的觀看方式和鑒賞方式,也沒有與景色形成深層次的互動。上述美學上的冷漠和麻木最終還将導緻道德上的冷漠和麻木。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北歐書簡》中反複提及文明和進步,在她看來,如畫原則違背了文明和進步的原則。吉爾平筆下的懶散農民是前資本主義時代的代表,他們的存在不利于社會進步和發展。對于這些懶散農民田園牧歌式的刻畫,反而遮蔽了農民的貧窮和困苦,導緻閱聽者和鑒賞者失去敏感的心靈,使他們在道德上無法對社會現狀進行反思和審視。在《北歐書簡》中她還對文明和進步這一話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社會需要引導人們參與公共話題的讨論,以公共精神對抗個人主義的狹隘和自私,促進自我與他人的情感連接。

何暢老師總結道, 從《分析評論》到《北歐書簡》,我們得以洞見沃斯通克拉夫特對于吉爾平“如畫”美學的态度轉變,盡管她對吉爾平理性化個人美學情感,并以此培育公衆趣味的嘗試予以肯定,但與此同時,她也批評吉爾平對繪畫形式與技巧的過度推崇會走向美學冷漠,而美學冷漠又會将公衆導向到道德冷漠。因此,她試圖将“真實”與“公共”的讨論融入“如畫”概念,以此形成一種羅斯金所說的以“博大的同情”為基調的“高貴的如畫”。

與談人高曉玲教授指出,何暢老師的講座選題突出了吉爾平“如畫美”概念的審視與思辨過程,在結合曆史和社會維度的基礎上,從多種角度深化了對“如畫美學”這一概念的理解,能幫助我們從更深的層次理解吉爾平的美學思想及其對公共空間、道德、社會團結等問題的反思。對“趣味”這一關鍵詞的讨論,揭示了18世紀至19世紀的重大文化變遷,這種“趣味轉向”與社會變革、公共輿論以及中産階級的崛起緊密關聯,引發對現代轉型的深刻思考。線上的聽衆就如畫美學中的“廢墟”與本雅明的“廢墟”、文學批評中需注意的文本語境和文本互文性、羅斯金對如畫美學的批判側重于道德倫理的批判等議題,提出問題,展開讨論。

主持人曹莉老師總結指出,吉爾平的“如畫美學”是英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的重要篇章,沃斯通克拉夫特是英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裡程碑作家。本次講座作為本學期“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的壓軸之作,拓寬了我們的想象空間、思想空間、閱讀空間和寫作空間,為我們重新認識沃斯通克拉夫特和吉爾平以及文學經典和教學和研究提供了新的鑰匙和視域。《北歐書簡》對“如畫美學”的肯定和批評,向我們昭示了文學及其批評的文化史和思想史意義,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權主義和女權主義先驅沃斯通克拉夫特對社會正義和進步始終如一的追求。關于“如畫美學”與“公共價值”之間的悖論關系的進一步讨論值得期待。文學作為人類經驗的全景記錄,涉及的範疇廣泛深遠。我們對經典的解讀,既要關注文學性和審美性,也要思考文學經典及其诠釋對社會發展和文明進程的深遠影響,這或許可以被理解為舉辦“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的“初心”與“使命”。

文|韓佳禧

圖|李佳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曹莉 鄭文博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