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學術活動 > 正文

學術活動

王欣|人在自然的邊緣——從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談起

時間:2025-01-21 11:01:02

2025年1月8日晚,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第三十七講如期舉行。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王欣教授以“人在自然的邊緣——從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談起”為題進行演講,與大家共讀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經典作品《雪夜林邊》(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此次講座線上開展,吸引了校内外280 餘名師生聆聽講座并參與讨論。講座由河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梁曉冬教授主持,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黃宗英教授擔任與談人。

王欣教授在講座開頭首先指出,在數字時代,技術的發展對人文學科帶來了沖擊和挑戰,但文學經典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法被技術替代的。在喧嚣的時代,更需要靜下心來品讀文學經典。beat365“英美文學經典的人文理解”系列講座的舉辦正當其時。

羅伯特·弗羅斯特作為20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風格結合了傳統和現代元素,既有繼承浪漫主義對自然的想象,也有現實主義的自然描寫,還帶有現代主義的焦慮。從1913年到1962年,羅伯特·弗羅斯特創作出了十部左右的詩集,總計約三四百首詩歌。他的詩歌風格簡單質樸,但内涵深邃。

《雪夜林邊》一詩寫于1922年,1923年發表在他的作品集《新罕布什爾》(New Hampshire)中。此詩有多重解讀途徑,如詩人斯諾德格拉斯認為這首詩暗指自殺。也有學者認為此詩展示了他“在森林中迷失自我”的主題,涉及人、自然、自我三者的複雜關系。這種自我書寫往往被認為是現代主義的。還有研究者指出了此詩涉及對“非法入侵”和對個人财産侵犯的擔憂,為詩歌增添了一層政治維度。

接下來王欣教授進入對詩歌的解讀。她認為,從題目中可讀出四組對照關系,時間與空間,在場與缺位,明與暗,名詞與動詞。這展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在自然的邊緣,人所處的“邊緣”位置既是邊界,也是融合。第一個詩節中有幾組對照,如森林和房屋,遮蔽與揭示等。第二個詩節出現了小馬的意象 “小馬”的意象既代表了自然的動物,也代表了被人馴化、進入人類社會生活的動物,小馬發出的鈴聲與自然界的風聲與雪花飄落的聲音形成對照。這種刺耳的聲響讓人聯想到奧登(W. H. Auden)的詩歌《當我在某個夜晚漫步》(As I Walked Out One Evening),通過聯想對比分析,可以看到“小馬”意象的現代主義意蘊。

弗羅斯特自己很強調聽覺和可聽見的想象力。有學者認為這種聽覺想象力指向了現代主義寫作中人對自然規律的掌握,而在這樣的書寫中讀者發現的是人對自然的逃避(escape nature),即将簡化的規律認為是對自然的全部掌握。這也是當下的生态批評所關注的重要内容。王欣教授指出, 生态批評已經經曆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波關注浪漫主義寫作中的綠色寫作,第二波關注生态寫作,強調環境正義,第三波第四波潮流則融入了物質主義批評,将人看作自然界多樣性的一個組成部分。

對于聲音維度和生态批評視角的關注,使人聯想到弗羅斯特的《竈鸫》(The Oven Bird)。此詩用鳥的叫聲發出提醒, 不妨嘗試分析現代主義和生态主義之間的關系。此詩有很多現代主義的寫作特征,如對提喻的使用,對異化的關注,對短暫時間的敏感。其結尾對高速公路意象的使用,既強調時空,也呼應“人在自然邊緣”的主題。此詩還可以與艾略特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和華茲華斯的《不朽頌》(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對讀。

回到《雪夜林邊》一詩的最後一小節,王欣教授認為這裡展示了自然美——崇高的一面,具有浪漫主義特征。而下一行則回到了現實,并自然引入了最後兩行著名的重複詩句。

王欣老師總結指出,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領悟以下幾點。 其一,對照式的悖論詩學;其二,生态思想;其三,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詩歌樣式。 對自然的崇敬、神秘感的吸引,現實主義的細節描寫,現代主義的焦慮等。此詩展示了人在自然的邊緣,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兩面性和悖論性,一方面人無法真正融入自然,因為還有自身的社會職責要履行,而另一方面人雖在自然之中卻沒有進入自然的核心,人在自然、社會、自我之間不斷追求平衡。

在與談環節, 本次講座與談人黃宗英教授稱贊本場講座内容新穎全面。他指出, 弗羅斯特自認為是一個“提喻主義者”或具有“圖章主義”(emblemism)特征,他深受艾默生關于世界是一個巨大的隐喻的觀點影響。講座中提到的“求變”一詞對理解美國詩人至關重要,其哲學背景來自愛默生的思想者或思想之人,這一超驗主義的核心理念,即積極主動、能夠批判創新的思考者。講座中涉及的聽覺想象是過去的弗羅斯特研究中所缺少的,弗羅斯特詩歌與生态主義的關系很有啟發性,如将其置于超驗主義背景下予以讨論, 将收獲更豐富的思想意涵。

主持人梁曉東教授很認同王欣教授關于詩歌題目、互文性和聲音聽覺的解讀。她轉達了聽衆的問題:在詩歌分析中尋找對照關系是否與結構主義詩學尋找二元對立具有相似性?如何處理詩歌閱讀中的理論和文本關系?王欣教授回應,自己在詩歌分析中這樣做并不是突出二元對立進而尋找背後的結構(結構主義的),也不是消解二元對立(後結構主義的),而是強調悖論作為詩歌的本質性特征強調辯證統一,理論隻是輔助性工具,更重要的還是文本本身,理論和文本之間的主次關系要謹慎處理;針對國内的詩歌教材,王欣教授和黃宗英教授都推薦了胡家巒老師的《英國名詩詳注》,王佐良、李賦甯等四位老師編著的《英國文學名篇選注》作為閱讀和研究的起點。

本場講座示範了在中國大學的外國文學課堂上理論和文本如何關聯,研究和教學如何相長,教育者和學者如何高度統一。講座在熱烈的讨論中圓滿結束。

文|袁野

圖|王欣 李佳靜

編輯|沙克爾江

審核|曹莉 鄭文博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