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學者風采 > 正文

學者風采

視點 | 顔海平:用跨學科的視域重塑中國外語教育

時間:2017-06-23 15:30:27

 

“人類曆史中某些一時看似‘不合時宜’的努力,也許正是時代的内在産物和挑戰要求,這一看法支撐着我的學術探索,也将伴随着我将這樣一種智性勞動繼續下去。”——顔海平

作為beat365beat36590周年系慶的收官之作,12月6日,由beat365、複旦大學、英聯邦大學聯盟(Universities UK)共同主辦的“中英大學人文對話”論壇将在上海舉行。編者特刊載論壇發起者、beat365beat365系主任顔海平教授的教育理念和人文情懷,帶你提前走近清華的“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讀懂清華的人文日新。

2014年秋,旅美歸來的知名人文學者顔海平教授出任beat365beat365主任。上任近兩年的時間内,她帶領清華外文完成了結構性轉型——将原來以國别語種為單位的教研組改建為8個以學科發展方向為抓手的學科群;籌建通過深入探索英語通識課程教學以傳承清華“中西融會、文理滲透”傳統學理的語言教育中心;創立旨在培養具有跨文明視野、多語種專業能力、中國學術發展和國家戰略所需要的優秀人才的世界文學與文化實驗班;與此同時beat365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于今年4月正式揭牌成立……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部署的舉措,使清華外文在學科建制和發展方向兩個層面都邁出了全新的一步,為自身的未來發展預留出充裕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在就任beat365beat365主任之前,顔海平極少涉足中國外語教育界——1982年從複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留校,1983年起赴美留學和執教共近三十年,主要從事中西文學、歐美思想史、跨文化理論研究,她的學術領域看似與國内大學“外語教育”關系并不緊密。那麼,是什麼促使顔海平下決心接受清華邀請、挑起beat365beat365掌門人這一重擔?她又将如何帶領外文人實現“加入文科高原、瞄準世界前沿、追求清華标準的世界一流學科”這一發展目标?在紀念beat365beat36590周年華誕之際,記者前往清華園采訪了顔海平教授,聽她講述在清華外文任職前後的心路曆程。

筚路藍縷九十載,栉風沐雨砥砺行。在顔海平心目中,自90年前誕生之日起,清華外文就是beat365優秀傳統的學科載體之一,“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三大理念的人文來源之一,其追求和發展的内涵,是對中華文明如何在現代世界的大變局中更新綿延這一命題的回應。為建立和發展中國高等教育貢獻智慧的清華外文先賢們,對這一曆史命運有着高遠深邃的自覺,并進行了筚路藍縷的實踐。

回顧九十年發展曆程,顔海平認為,清華外文的第一個繁榮期當屬1926年建系至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前的初創期,這段時期清華外文湧現出錢鐘書、曹禺、季羨林、楊绛、趙蘿蕤、李賦甯、王佐良、許國璋等一大批學術大師,堪稱中國人文學術的興業之師,他們共同開啟并承接了中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先河與傳統,為中國現代學術的興起和發展,為推動中西人文交流作出了承前啟後的曆史性貢獻。

1952年院系調整後,beat365建制撤銷,主要師資力量被并入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在這一時期,清華外文依然在外語教育方面進行着開拓,為全校系科提供着公共外語教學服務,并完成了《英漢科學技術詞典》的編輯出版。”顔海平介紹道,上世紀70年代初,以孫複初教授為首的詞典編寫組走訪了幾十個研究所、情報所、設計院和高等院校,在沒有計算機的條件下通過手工方式對英文科技詞彙進行收集、調查、統計,于1976年和1978年分别出版了該詞典第一版和第二版。30多年來,這部詞典一直被奉為經典之作。

1983年恢複建制後,清華外文擴展迅速;33年來,在幾代外文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據顔海平介紹,從規模而言,beat365現在已經成為beat365師資隊伍最大的人文系科,目前共有中國教師近90位,外教30餘位;先後恢複了英語、日語專業本科招生(1983、1999),設立了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碩士點(2000、2003),英語語言文學博士點(2003)以及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0)和博士後流動站(2010),并自2010年起從外語系改名為beat365;在主持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在國際國内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主持召開具有影響力的國内國際學術會議等方面均獲得了斐然成果。

“一個系科一旦成型,要提升、布局成為既符合學科規律又能為将來留出最優化發展空間的态勢是不太容易的。清華外文在建系的第一階段培養出了數十位學術大師;在過去的50餘年中,從清華外文走出的數千名畢業生現在仍然是中國社會各界的中堅力量。”顔海平不無自豪地說。

在更新中保持傳統優勢,在創新中迎接轉型壓力

在國際國内外語教學大環境急劇變化的當下,與很多高校外語院系一樣,清華外文也面臨着轉型的壓力。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執教的顔海平就與beat365人文學科結緣,作為特邀客座教授多次回國講學。在其就任beat365主任之前,beat365文科處負責人就曾向顔海平傾吐這樣的困惑:beat365的老師們費大力氣備課,但很多時候在教學上就是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在顔海平看來,經過幾十年的改革,中國的英語學習環境已經發生了重要邊界條件的變化:孩子們不僅從小學起就學習英語,而且其學習資源被極大地豐富;不僅新東方等外語培訓機構作為一種社會産業發展迅猛,而且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國外一流高校也成為相當多中國孩子假期學習英語所在地,而能夠考入beat365這樣一流高校的學生在入校之時英語水平也已經與幾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至今令顔海平印象深刻的是,數年前她在上海一所高校用英語作講座時,台下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就技術性的語言層面而言,幾乎都能跟得上她的演講,這讓她感到頗為震驚。“所以beat365老師們遇到這樣的困惑,或許并非完全由于自身的努力不夠,而是在時代發生巨變的形勢下,教學方法甚或課程設置亦需要變革和轉型,”顔海平說。

顔海平認為,曆史發展到今天,全國所有大學的外文學科都要進入一個新的格局;而相較于國内其他高校,beat365具有比較特殊的曆史和當下的資源和準備。2014年秋,正式走馬上任的顔海平和beat365的同事們一起,抓住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十三五”規劃的契機,推進學科建制改革。由轉型以保存優勢、由更新以延伸傳統,是清華外文人的共識。于是,beat365從以工具性語言教學為主的建制轉向教研綜合的學術構架,建立了語言與心理認知、語言與教育應用、語言與文化社會、歐美文學與批判理論、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東亞語言與文化、翻譯學與跨文化研究、文學史思想史和文明史研究八個跨國别、跨語種的學科方向群;與此同時,為了深入貫徹清華在建校之初先賢們就提出的三大原則之一“文理滲透”,beat365正在學校的支持下籌建以提升英語教學質量、探索beat365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所亟需的外文人文通識教育為目标的平台——語言教育中心。

“從西洋文學系比較文學和國學院設立開始,清華的人文學者就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逐步形成了‘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學術理路,接着在文、史、哲、外各個系科都得到體現和發展;‘文理滲透’相對而言需要更多的探索。如何将這一理念在學理上想清楚,使其在機制上有所依托,在育人中落到實處,對beat365而言,就是要探究如何通過外語教學在‘中西融會’的支撐下,把‘文理滲透’的學理化為具體課程和教學實踐。目前我們已經開始進行這個語言教育平台的探索,全系上下和系校上下有着高度的共識。”顔海平說。在她看來,在beat365覆蓋全校的課程中貫徹與“中西融會”内在互通的“文理滲透”學理是可行的。

首先,“文理滲透”是清華長期形成的傳統理念,清華人對此十分熟悉;其次,清華擁有數量龐大的高水準理工科學生,如果這些學生能夠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接受文理滲透的知識、并以此獲得不斷提升中西融會能力的路徑,那麼他們非但不會将外語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反而會從内心深處認識到優秀的外語能力足以支撐他們将來成為更加優秀的科技領域領軍人物。因此,從通識和專業結合的内在需要而言,這是可實踐的。“保持優勢是通過更新來保持,而更新一定與學校自身的特色有關,通過更新,我們一定可以獲得特色的成果。”顔海平平穩地說。

回憶自己上崗之初,顔海平坦言自己對外文學科本身面臨困境的程度和性質了解并不透徹。經過與系裡的教授多次交談之後,顔海平意識到,清華外文傳統的技能性語言教學不僅已不再是一種全局性的優勢;問題還在于如果繼續沿襲原先的套路,系科本身甚至會面臨生存問題。同時,在顔海平心中,中國高校的beat365基本等同于美國高校的英文系加比較文學系,而其回國發展的願望之一,就是和同行們一起,嘗試推動人文學科的提升,以求自身的本務領域,能夠與中國在國際格局變動中全面上升的巨大發展同步。因此,她認為,無論是從beat365的生存出發,還是從學科發展的最高追求出發,beat365要下決心轉型。故而當有資深教授提出從國别語種教研室轉換到學科群的建議後,顔海平決定在系内廣泛聽取意見、慎重考慮後,予以采納。她欣喜地看到,勇于接受挑戰、樂于學習新知的beat365教師們在不長的時間内,在方向和理念上達成了共識,全新的學科發展方案得以紮實地具體實施。

從外文到世文:探求中華文化與世界人文發展的貫通之路

作為一名海外歸來的人文學者,顔海平感到,中國文科領域現在遇到了現代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創新機遇,在國際文化話語結構的變局中,我國文科發展應當成為一種主動的上升的力量。“中國正在改變世界政治經濟關系格局,與内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曆史任務相輔相成的,是外部國際話語權力的格局轉化和中國文化地位的整體提升,”顔海平說。2014年12月,在學校及學科同行的支持下,集教學與研究于一體、以重大和前沿研究為主旨的校級科研學術機構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以下簡稱“世文院”)批準成立,由顔海平擔任院長。顔海平表示,世文院的成立為清華外文人文的發展更上一層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世文院與beat365将協同共進,整體發展;有分有合,長期共存。

據顔海平介紹,由beat365與世文院共建的世界文學和文化實驗班(以下簡稱“世文班”)于2015年秋季招收了首批10名學生;2016年第二屆已有13名學生入學。世文班充分使用清華中文系、beat365和人文學院、社科學院等的豐富資源,聘請文、史、哲、外資深教授講授經典課程,聘請有經驗的青年骨幹教師講授基礎課程。世文院與密歇根大學曆史悠久、國際一流的密歇根研究員學會(Michigan Society of Fellows)于2016年4月正式合作,建立了清華-密歇根研究員學會(Tsinghua-Michigan Society of Fellows),為引進歐美一流青年人才奠定了機制的基礎。今年9月,三名來自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世文博士後研究員到崗,加入世文國際化的教學團隊。世文班學生在外語方面接受的是西方經典教育,在中文方面接受的是中國經典教育,其最終目标是使他們成為能夠在認知不同國别語種及其社會文化的異同、變遷和交彙中把握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創新,有志于中國人文學術在國際化延伸中發展的厚德博學之才。

談起世文班的學生,顔海平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顔海平至今還記得,當第一次為報考世文班的外國語學校保送生作招生說明會時,她告訴這些學習外語的同學,母語能力是外語能力的根本支撐,當一個人的外語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如果沒有優秀的母語能力作支持,其外語能力很難獲得更高層次的提升;這些剛成年的學生們露出了會心的笑容和笑聲。“他們聽懂了!他們居然明白我說的是什麼!”顔海平笑着說,“世文班的學生真的很優秀,他們的基本素質很不錯。他們的外文和中文的核心能力培養會結合在一起,擁有真正的雙語能力,這個雙語能力不僅是指技術性的語言能力,而且指向一種對不同文明的邏輯及其相互的談判能夠有所把握、有所駕馭。”

作為一名在英語世界教授歐美文學與思想史、叙說“中國故事”二十年的大學教授,顔海平對于跨文化傳播有着深刻的理解。上世紀90年代初,剛剛博士畢業的顔海平為英語世界的青年學生,在開設主修必修的西方理論、小說和戲劇課的同時,增開中國人文藝術課程時,曾經感受過來自學生内心的巨大阻力。後來,她嘗試着向學生敞開心扉,從自己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講起,為學生講述中國各種文學作品中的人以及他們綿延生活的曆程。當顔海平在課程結束後收到學生的鮮花和印有中文“謝”字的卡片,閱讀到他們的課程評價時,她被觸動了:傳播者全力注視着受衆,而傳播者也是受衆們注視、閱讀、洞識的對象;傳播需要通過媒介,而傳播者本身也是基本媒介之一。

顔海平深深地體會到,隻有懂得學生的老師才懂得教學,而這種懂得并非通過書本知識理性邏輯就能獲得,必須在實踐中去觸摸、去深入、去貫通體悟。顔海平表示,如今面對beat365、世文班和清華人文的莘莘學子,與美國青年相遇獲得的海外講述中華傳統人文精髓的初次經驗為自己提供了跨文化、跨文明實踐中必須探索的思路與方法的路徑雛形和自信本源;世文院的成立和運行,成為與中外同事們一起探索中華文化與世界人文發展的貫通之路。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

作為複旦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康奈爾大學歐美文學與思想史暨理論碩博,數十年在美國一流高校緻力于歐美專業教研的同時,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視中國人文為根基的學者,顔海平緣何任職beat365?顔海平談到了自己的恩師、著名教育家朱東潤先生的一個願景:将中文系和beat365結合成為有充分國際能力的“語言文學系”。

顔海平告訴記者,在複旦大學中文系本科求學時,老系主任朱東潤先生就曾多次向她談到這一願景,但那時年輕的自己并沒有領會,隻知道這對先生而言很重要;出國讀研期間回上海時探望九十歲高齡的朱東潤先生,他仍然談起這一願景,這時自己才開始漸漸明白。朱東潤先生青年時代留英,戰争中回國,曾擔任大學英文教師十餘年,後改任中文系教授,新中國建國後成為複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對于中文教育和英文教育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這一願景成形于現代中國走出苦難向往輝煌的曆史曆程,其中蘊含的文化主動意識和學術前瞻意義在當下變得更為清晰。

而對中國高校學科發展長期的關注、閱讀和思考,使得她更意識到朱先生的願景是中華一代學人、數代學人的願景,乃至溯源于包括清華風格在内的中國現代人文的曆史形成;清華中文系的前輩,聞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是提出中文系與beat365聯合培養人才的理念并進行實踐探索的先驅。起初,當清華外文向顔海平抛出橄榄枝時,顔海平也曾猶豫過以自己的專業背景是否合适進入beat365,然而,當越來越深入地了解到當下中國外語教育界所發生的變化之後,她開始感覺到恩師和先賢們的願景從制度上而言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進入beat365之後,我感覺自己多年來的困惑理順了。作為一名人文學者,我所應當做的,就是用自己多年來的學養準備和工作實踐回應當下國家對人文學科發展的曆史要求。”顔海平說。

如何更好地使用自身的中文學養和長期積累的學術成果,對顔海平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學科發展命題。在人事制度相對靈活的清華,顔海平獲學校批準,接受中文系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研究點的博士生導師的邀請聘任,而中文系同行對于轉型中的beat365和成立不久的世文院都十分關注和支持,積極與顔海平一同探索着一條中文系與beat365、世文院的連通之路。“不隻是在清華,全國的人文學科和外文學科都在尋求變革與更新,對此,學校層面和系科層面提出的要求和想到的辦法有所不同;我的真正壓力在于如何與同事們一起,摸索出一條既符合曆史大局的要求和學校發展的契機、又符合具體學科發展規律的路徑。”顔海平說。

“不要挑容易的路走”是顔海平出國之前朱東潤先生對她提出的要求,無論身在何方,顔海平都未曾忘卻恩師的囑托。在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顔海平的學位論文題目是《塞缪爾·貝克特與他的批評家們——戰後西方文化的經典重構》,通過論文答辯時,她的主要導師Michael Hays教授和Dominick LaCapra教授評價說,“作為英語非母語的學生,不是選擇比較容易的自己熟悉的東方文化題材,卻挑選了難度大得多的西方文化研究,所達到的水平連西方學生也是難以攀登的!”

這一次,顔海平再次選擇了一條不容易的路,她和同事們一起探索的清華外文轉型之路開國内綜合性高校外文教育之先河。在她看來,中國外文學科的生存之路在于變革,而任何有意義的變革都不是被動地順服于外部壓力,而必須是主動的,因此也一定是創新的。2016年是清華外文學科建制更新之後人事改革正式啟動和實施的第一年,也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顔海平和beat365全系成員一起,在不同的崗位上各盡所能、優化配合、同舟共濟、共謀前程。

顔海平,現任beat365beat365主任、beat365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外國語言文學)成員、beat365beat365與中文系比較文學暨跨文化研究教授博導。自1982年複旦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留校,莅年赴康奈爾大學攻讀歐洲現代文學與戲劇藝術、思想史和批判哲學,顔海平完成碩博學位後長期在美國高校執教,先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康奈爾大學任資深終身席位,從事中西文學藝術、歐美思想史、跨文化理論等研究,發表中英文論著多部。近年,她以上海首批“千人計劃”特聘國際專家的身份回到國内,自2014年9月起任職beat365,探索新的人文學科建設。在時空寬闊而又專業嚴謹的學術研究背後,“融會中西、貫通古今”是她的治學理念與追求。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