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首頁 > 外文學術沙龍 > 薪火學術沙龍 > 薪火目錄 > 正文

薪火目錄

第三十期 清華-密歇根研究員學會的青年研究員畢莊?波拉特(BicanPolat)博士作題為“依附理論之前:一個心理學概念的譜系”(Before Before Attachment Theory: Genealogy of a Psychological Concept)的報告

時間:2018-10-11 17:24:44

2018年10月11日,第三十期世文-外文薪火沙龍(暨第十次世文學術談)在beat365文南樓204舉行,清華-密歇根研究員學會的青年研究員畢莊·波拉特(BicanPolat)博士作了題為“依附理論之前:一個心理學概念的譜系”(Before Before Attachment Theory: Genealogy of a Psychological Concept)的報告,探讨了“依附理論”這一心理學概念的話語譜系和曆史演變。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他認為母嬰關系是天然親密的、不可取代的紐帶,童年時期母愛的缺失會導緻成人後的心理疾患和人格反常。畢莊·波拉特介紹了圍繞着“依附理論”的兩種對立學說,并指出,“依附理論”這一帶有濃厚“自然主義”論調的心理學概念實際上起源于一系列制度性、社會性實踐和科學研究。它的主要觀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的“家庭教育文學”(domestic literature)、兒童心理學,以及諸如避難所、改革學校、少年法庭、兒童引導診所等一系列機構制度實踐,這些話語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強調精神疾患的可預防性,并把人格失調和童年問題關聯起來。畢莊依次梳理了19世紀20年代的“家庭教育文學”、1909年的“精神衛生運動”、弗洛伊德的“客體關系理論”、30-40年代的“母親剝奪假說”、40年代鮑比的“母嬰分離實驗”等多個實驗和假說,展示了“依附理論”豐富複雜的話語構成。他指出,鮑比在發明“依附理論”的過程中,通過數據量化分析的方式,将不同類型的“依附關系”與不同類型的人格關聯起來,從個案研究推廣至群體研究、由精神治療拓展到新實證主義,原本心理學實驗過程中的“客體”被重新建構為一種在倫理學和神經生物學上的“自然狀态”,簡化了曆史的複雜性。

本期講座由清華-密歇根學會青年研究員塞缪爾·海德普利姆(Samuel Heidepriem)博士主持,參與者有人文學院師生、清華-密歇根研究員學會青年研究員等。與會人員就依附理論與女性主義之關系、情感紐帶的建構性、福柯的方法論啟示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讨論。

(陳湘靜供稿)

Copyright ©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beat365  郵編: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