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學者開始緻力于将西方哲學思想翻譯介紹到日本。他們在譯介西方哲學概念範疇時采取從中國傳統哲學概念範疇以及古典中摘取關鍵字并重新加以編排的方式創譯了許多諸如“哲學”、“社會”、“心理”、“理性”、“感性”等生命力極強的“和制漢語”詞彙。這些“和制漢語”詞彙又通過晚清末期赴日留學生與學者們的沿用被重新介紹引進到中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和制漢語的“逆輸入”,這些詞彙直到現在仍被人們廣泛使用。近年來,中日學界出現相當一部分關于“和制漢語”的研究。例如:森岡健二(1979)(1983)、佐藤喜代治(1993)、陳力衛(2002)(2005)、朱京偉(2002)、崔崟(2007)等。然而,正如朱京偉在其研究中所提出那樣,“近代和制漢語的制作與漢籍的關系并不緊密,因此與其從詞源方面進行研究,不如基于詞語的構造進行其性質的研究”,迄今為止關于“和制漢語”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語言學的角度,從哲學思想的角度尤其是中日哲學思想傳承的角度來進行的關于哲學方面“和制漢語”研究仍然很少。
西周被學術界譽為“日本近代哲學之父”,是日本西學東漸史上的第一人,他同時也是第一個正式将西方哲學思想系統地介紹到日本的學者。“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哲學用語大部分都是西周等人在明治初所翻譯創作的”(中山茂),經西周之手譯出的諸如“哲學”等譯詞已經成為日本乃至中國學者在表述哲學概念時所不可或缺的依據。
本次沙龍以西周所譯介的“哲學”一詞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研究嘗試揭示出西周對“哲學”一詞的翻譯過程,并試圖分析不同階段的翻譯背景與原因,從而揭示在其譯介西方哲學之時,中國傳統哲學概念和範疇作為重要的參照和依據所起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主講人:孫彬
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師從魏常海教授,進行中日哲學比較研究。現就職于beat365beat365,主要研究興趣為日本哲學史、日本近世思想史、近代中日哲學譯詞研究、和制漢語研究、近代東亞學術交流史。已出版學術專著一部《西周的哲學譯詞與中國傳統哲學範疇》;翻譯出版《日本文化中的惡與罪》等譯著多部;并在CSSCI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包括《論西周從“philosophy”到“哲學”一詞的翻譯過程〉》、《西周對中國傳統哲學概念“性”的譯介研究》、《論白居易對的影響研究》;擔任中華日本哲學會理事;主持并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項目。
主持人:隽雪豔
時間:2016年3月24日周四 15:30-16:30
地點:文南樓204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