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沙龍将以小組座談形式,由四位主講人多方位展現及探讨東亞人文研究。一、“東亞與東亞學之我見”:梳理東亞一詞的概念、起源、以及日本古典文學在東亞文學中的地位及研究現狀,熱點問題,并對其未來發展進行簡要探讨(高陽)。
二、“關于漢日語言文化特殊性的探讨”。在戰後的區域研究中,日本的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社會心理等方面始終凸顯出各種和西方國家不同的模式和特點。上下内外的身份認證則是語言研究中構成日本文化特殊性的典型案例。本次沙龍将在對比漢語相關用法的基礎上,圍繞這一特點就語言的共性和個性展開探讨(趙蓉)。
三、“日本文化的時空觀與主觀性識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表達的意義即說話者對情景的識解(construal);語言形式直接反映說話者對情景的識解方式;針對同一情景,不同說話者可能采取不同的識解方式。生活在“現在=此處”的日本人傾向使用“主觀性(主客合一型)識解方式”(池上2016)。這與日本人對“時間”及“空間”的認知有極為緊密的聯系。本次沙龍将結合日語語言學研究特點圍繞日本文化的時空觀一窺日語的“主觀性識解”特征(梁爽)。
四、“電影研究的‘務實’與‘務虛’”:任何電影研究都基本建基在以曆史為根據、以理論為方法、以思維意識為導向的三重視角的交叉點上——它們既為電影研究特别是電影批評提供理論視野和知識框架,也因而成為電影研究中的一個習慣性坐标原點及無意識批評原型。以文字形式呈現的研究本身就天然地具有對“曆史真實”和“理性邏輯”的“務實”追求,商品化及全球化視野中的電影研究也在“文化策略”和“意識形态代言”等宏觀維度上不斷推進“務實”挖掘。同時,電影的聲畫屬性(非文字原本)所帶來的文字轉譯障礙既深化了這種“務實”訴求,也讓我們思考電影研究是否也需要找到更多擺脫既成理論和電影史定型陳述的視角,在研究對象和言說語言上做些“務虛”,以回歸作為一門藝術的電影在其第一維度——審美層面上的“非常道”(王燕)。
高陽,beat365講師,承擔基礎日語、日本古典文學、日本古典文法、一外、二外等課程。東京學藝大學語言文化教育博士,beat365博士後,日本立教大學日本學研究所特别研究員,中日人文社會科學學會中國分會理事。主要從事日本古典文學研究,入職以來國内外發表論文十餘篇,主持兩項省部級項目(教育部留學歸國基金及北京社科基金項目),以及國外項目一項。
趙蓉,beat365副教授,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文學博士。發表論文專著多部;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項、省部級委托項目一項、beat365自主科研項目一項;2012年獲宋慶齡基金會孫平化日本學研究論文獎;2014年獲beat365教書育人獎。
梁爽,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博士,南開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系本科、碩士。日本櫻美林大學東北亞綜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漢日語言文化對比研究。著有《關于幽默文本與受衆的中日對比研究》并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王燕,beat365beat365日語科·東亞文化學科群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外語學院日本語言與文學專業碩士。教授本校日語專業日本電影鑒賞課程及基礎日語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視野中的中日電影。
主持人:王成
時間: 2016年5月26日周四 16:30-17:40
地點: 文南樓204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