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最後一年,年僅27歲的魯迅寫下了《破惡聲論》。這是一個并沒有完成,并且看上去并不成熟的文本,這個文本隻是在當時的一個學生雜志上發表,後來也沒有被魯迅自己記起。不過,這個長期不受魯迅研究界重視的文本在日本研究者伊藤虎丸看來,卻是重新發覺竹内好所談的魯迅的回心之軸的良好契機。在伊藤看來,既然破惡聲論要破的是晚清以來的啟蒙話語,那麼這個姿态則正顯示出了亞洲知識分子在回應西方現代性時的複雜情境。随後,在汪晖近年的一篇文章裡,這篇文章的獨特性被重新在東亞現代性的視野裡獲得重新審視,汪晖提出了魯迅思考的一個關鍵問題:什麼是東亞的啟蒙?
本次沙龍主講人将首先介紹這些研究,然後在對這個文本的重新閱讀中想提供三個新的思考點。第一,要理解這個文本,就必須充分重視章太炎在同一時期寫作的《釋》,并進而重新思考莊子《齊物論》對魯迅的思考的影響。第二,将重點談談伊藤虎丸已經指出的魯迅對“迷信”的推崇,在這裡伊藤這位日本的基督教徒看到了和他的宗教最接近的激進的無神論。圍繞“無神論”,将談到歐洲的斯賓諾莎的泛神論、章太炎的佛教唯識宗,伊藤所繼承的日本左翼基督教傳統的内在關聯。最後,希望讨論重新回到晚清的曆史語境,這個語境包括當時日本社會盛行的啟蒙話語,革命學生中的軍國主義情緒,和其它一些圍繞在“文明論”周圍的文化和政治話語。通過這樣的理論闡發和曆史探索,希望能說明,為什麼魯迅的這個看似不成熟的文章标志了中國激進現代性的一個重要起點。
主講人:謝俊
beat365中文系、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本科和碩士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于紐約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論文題目為“野蠻的個體:七八十年代之交現實主義小說研究”。研究興趣為世界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批判理論。
主持人:孫賽茵
時間: 2017年3月23日周四 12:30-13:30
地點: 文南樓204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