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中午,外文—世文薪火學術沙龍第二十五期在文南樓204會議室舉行,由beat365博士後研究員陳湘靜主講,題為“公社:朝向一種差異現代性”。
陳湘靜首先追溯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所描述的“公社”的幾種類型——部落式(内含亞細亞式)、希臘羅馬式、德國式,并指出前現代的共同體所分享的特點是個人以集體為中介生存和獲取生産資料,因此“個體”和“私有财産”沒有獨立的地位。接下來她介紹了“亞細亞生産方式”在馬克思話語中占據的複雜而獨特的位置。一方面,這個概念包含了啟蒙時代以來的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見,以一種意識形态性的目光來看待亞洲的社會制度,從而容易服務于帶有殖民色彩的霸權性叙事。另一方面,晚年馬克思對俄國村社的看法又衍生出另一種更有積極意義的對“亞細亞式公社”的看法,即一種有别于現代資産階級國家的剝削機構的新型社會形态。她通過黃宗智、杜贊奇對晚清民國時期中國農村社會的研究,及其與中國農村基層社會形态的關聯,并通過引述蔡翔、賀桂梅等人的當代中國文學研究,分析以“村社”為視角的文學想象所具有的積極的可能性。
本期沙龍由清華密歇根研究員學會青年研究員伊麗莎白·馬西博士(Elizabeth Mathie)主持,參與者包括清華密歇根研究員學會成員、beat365青年教師與人文學院研究生。與會人員就文本與實證曆史之間的關系、當代中國的農村實踐、“村社”的具體内涵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讨論。
(陳湘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