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2年5月止,共發表專著6部、譯著3部、辭書1部、教材一套(6冊)、論文100餘篇及編著20餘部。舉例如下:
1. 專著(6部)
(1)《印地語戲劇文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2月,ISBN: 7-5001-0962-8/I•81,180千字。
(2)《泰戈爾文學作品研究》(三作),昆侖出版社,2003年9月,ISBN: 7-80040-674-1/G•116,427千字。獲北京大學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3)《印度中世紀宗教文學》(二卷,三作),昆侖出版社,2011年1月,ISBN: 978-7-80040-973-8,646千字。獲北京市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4)《印度近現代文學》(二卷,四作),昆侖出版社,2014年1月,ISBN: 978-7-80239-033-1,806千字。
(5)《印度文學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年3月,ISBN: 978-7-5000-9825-6,476千字。獲第四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成果獎(專著)一等獎。
(6)《印地語文學史》(二卷,二作),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1年5月,ISBN:978-7-5202-0872-7,721千字。
2. 譯著(3部)
(1)《印度和中國——千年文化關系》(一譯,譯自英語),(【印度】P.C.師覺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ISBN: 978-7-301-23343-6,140千字。獲第四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成果獎(譯著)一等獎。
(2)《蘇爾詩海》(三卷,一譯,譯自印度中世紀伯勒傑語)(【印度】蘇爾達斯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年1月,ISBN: 978-7-5000-9736-5,1100千字。獲第四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成果獎(譯著)一等獎。
(3)《印度與中國》(一譯,譯自英語),(【印度】P.C.師覺月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1月,ISBN: 978-7-5202-0223-7,260千字。
3. 辭書(1部)
《漢語印地語大辭典》(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2月,ISBN: 978-7-301-22177-8,4390千字。獲第四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成果獎(辭書)一等獎。
4. 教材(1套6冊)(全書主編,第二冊主編)
《标準印地語》(1~6),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0年8月,ISBN:978-7-5202-0794-2, 978-7-5202-0795-9,978-7-5202-0796-6,978-7-5202-0797-3,978-7-5202-0798-0,978-7-5202-0799-7;1168千字。
5. 論文(100餘篇)
(1)《獨特的印度》,載《印度之聲》(印地文),印度中央印地語學院德裡分院,1990年;“Bharata Bharata hi hai”,Bharata Bharati, New Delhi, 1990.
(2)《再評詩人泰戈爾》,載《東方研究論文集•1993》,藍天出版社,1993年10月。獲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首屆青年優秀論文獎(1995年度)。
(3)《印度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載《南亞研究》,1994年第4期。
(4)《伯勒薩德的短篇小說》,載《東方研究•1994》,天地出版社1995年9月。
(5)《杜勒西達斯的理想社會》,載《北京大學學報•外國語言文學專刊》,1995年。
(6)《伯勒薩德戲劇的特點》,載《北京大學學報•外國語言文學專刊》,1996年。
(7)《近代印地語戲劇文學的特點》,載《南亞研究》,1996年第3•4期。
(8)《印度宗教與當今印度社會》,載《亞非縱橫》,1997年第2期。
(9)《古代印地語戲劇文學》,載《南亞研究》,1997年第2期。
(10)《印地語民間戲劇》,載《國外文學》,1997年第2期。
(11)《印度的教派問題》,載《南亞研究》,1998年第2期。
(12)《近代印地語戲劇文學之父帕勒登杜》,載《東方研究•1996-1997》,藍天出版社,1998年4月。
(13)《近代印地語戲劇家及其創作》,載《東方研究•1998》,藍天出版社,1998年4月。
(14)《伯德的戲劇創作》,載《北京大學學報•外國語言文學專刊》,1998年。
(15)《冷闆凳上的學問》,載《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16)《阿謝格的社會現實劇》,載《印度文學文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17)《宗教民族主義與印巴核對抗》,載《東方研究•2000》,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4月版。
(18)《簡論印度教派問題》,載《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五緝),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
(19)《四大宗教之一的印度教》,載《世界知識》,2002年第8期。
(20)《印度語言文字文化》,載《東方語言文字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21)《印度教民族主義及其影響》,載《東方研究》,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1月。
(22)《一論中世紀印度教帕克蒂運動》,載《南亞研究》,2003年第2期。
(23)《印度印穆沖突的曆史文化因素淺析》,載《當代亞太》,2003年第8期。
(24)《評〈印度兩大史詩研究〉》,載《東方文學:從浪漫主義到神秘主義》,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8月。
(25)《論泰戈爾》,載《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六緝),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11月。
(26)《再論中世紀印度教帕克蒂運動》,載《南亞研究》,2004年第1期。
(27)《中國的印地語教學和研究》(印地語),載《印地語在國外》,(印度)尼赫魯博物院出版,新德裡,2004年。
(28)《梵劇〈沙恭達羅〉的顯在叙事》,載《戲劇叙事學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10月。
(29)《印度戲劇的“陳之于目”和“供之于耳”的雙重并美》,載《戲劇叙事學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10月。
(30)《印度宗教的分期問題》,載《南亞研究》,2005年第1期。
(31)《評〈佛經的文學性解讀〉》,載《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32)《吠陀教四大神和早期印度教的信仰基礎》,載《南亞研究》,2005年增刊。
(33)《我國高校外語非通用語種複合型人才培養研究》(一作),載《外語非通用語種教學與研究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34)《外語非通用語教學改革刍議》,載《外語非通用語種教學與研究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35)《中印文化交往的前世今生》,載《中國報道》,2010年第4期。
(36)《“配額”風波》,載《人民日報•環球走筆》,2011年8月31日版。
(37)《中印關系的特殊注解》,載《人民日報•環球走筆》,2011年9月13日版。
(38)《新中國六十年泰戈爾詩歌研究之考察與分析》,載《燕趙學術》,2011年10月。
(39)《論中印關系的分期問題》,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40)《簡論蘇爾達斯》,載《北大南亞東南亞研究》(第一卷),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
(41)《〈蘇爾詩海〉六首譯賞》(一作),載《北大南亞東南亞研究》(第一卷),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
(42)《宗教對印度文化戰略的影響》,載《南亞研究》,2013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G0《文化研究》2013年第07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07期“國際關系•軍事學”欄目部分摘轉。
(43)《〈蘇爾詩海〉蘇達瑪功行詩歌譯釋》,載《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叢刊》(第1輯•2013),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3月。
(44)《印度經典漢譯的曆史、現狀和展望》,載《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10期。
(45)《印度古代祭祀散文文學刍議》,載《東方語言文化論叢》(第33卷),軍事誼文出版社,2014年10月。
(46)《〈蘇爾詩海〉之竹笛情味》,載《北大南亞東南亞研究》(第二卷),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11月。
(47)《印度古代巫術咒語文學——〈阿達婆吠陀〉》,載《東方語言文化論叢》(第34卷),軍事誼文出版社,2015年9月。
(48)《印度兩大史詩研究》(一作),載《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第一卷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49)《泰戈爾詩歌研究》,載《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第一卷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50)《中國與印度的人文交流》,載《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時事出版社,2015年11月。
(51)《“寶萊塢”影響遍及世界》(一作),載《世界知識》,2017年第5期。
(52)《印度戲劇論》,載《亞非研究》2017年第1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6月。
(53)《印度的語言狀況與語言政策》(一作),載《東方語言文化論叢》(第36卷),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7年8月。
(54)《譯介與傳播:魯迅的印度“來生”》(二作),載《魯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11期。
(55)《論19世紀北印度的印地語寫本》(一作),載《亞非研究》2017年第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月。
(56)《印地語優先:印度的語言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一作),載《世界知識》,2018年第1期。
(57)“Silk Road Cultures an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hina’s Global Rebalancing and the New Silk Road, ed. By B.R.Deepak,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18, ISBN: 978-981-10-5971-1, PP15-22.
(58)“The History of the Production of India-related Knowledge in Post-1950 China”(co-authored),“History Compass”16(4), April 2018, https://doi.org/10.1111/hic3.12448. (Article ID: HIC312448, Article DOI: 10.1111/hic3.12448, Internal Article ID: 15183182, April, 2018).
(59)《現當代印度文學漢譯:“水平翻譯”與“同一性他者”構建》,載《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9年春之卷(總第25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3月。
(60)《印度婚姻婚儀: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以婆羅門教婚禮為例》(一作),載《東方語言文化論叢》(第38卷),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9年12月。
(61)《印度神話之曆史性解讀:濕婆篇》,載《南亞東南亞研究》“姜景奎專欄”,2020年第3期。
(62)《文化印度:别樣的精神世界》(一作),《環球》雜志,第15期,2020年7月24日版。
(63)《中印文學比較研究回顧與展望》(一作),《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10月20日版。
(64)《頂層設計之于中印文化交流》,《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20年第4期。
(65)《從多元到一元:‘印度’概念的當代變遷》(一作),《世界知識》,2020年第21期。
(66)《中國的印地語教育》,《外語教育研究前沿》(原《中國外語教育》),2020年第4期。
(67)《印度神話之曆史性解讀:梵天篇》,載《南亞東南亞研究》“姜景奎專欄”,2021年第4期。
(68)《印度虎與濕婆神》,《環球》雜志,2022年第3期,2022年2月9日版。
(69)《印度神話之曆史性解讀:毗濕奴篇》,載《南亞東南亞研究》“姜景奎專欄”,2022年第1期。
6. 編著(20餘部)
(1)《世界名詩三百首》:編委、譯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2月,ISBN:7-5006-1172-2/I•275,1086千字。
(2)《東方文學名著故事》:編譯,《摩诃婆羅多》,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年6月,ISBN:7-5078-1094-1/G•578,124千字。
(3)《印度文學文化論》:三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ISBN:7-301-00750-7,220千字。
(4)《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五緝):選編,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ISBN:7-5327-2678-9/I•1562,251千字。
(5)《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六緝):選編,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11月,ISBN:7-5327-3106-5/I•1821,255千字。
(6)《外語非通用語種教學與研究論》: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ISBN:7-301-00328-5/H·0035,301千字。
(7)《外語非通用語種教學與研究論•2》: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10月,ISBN:978-7-5062-9521-5/H•1062,310千字。
(8)《多維視野中的印度文學文化——劉安武先生八十華誕紀念文集》,一編,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2010年6月,ISBN:978-7-80620-652-2,300千字。獲第十三屆北方十三省市文藝圖書評獎一等獎。
(9)《中國學者論泰戈爾》(二卷),主編,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2011年12月。ISBN:978-7-5525-0043-1,750千字。獲得第十四屆北方十五省市文藝圖書評獎三等獎。
(10)《北大南亞東南亞研究》(第一卷),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ISBN: 978-7-5153-1434-1,300千字。
(11)《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書》(一卷本),中印聯合編審委員會成員、編委、分支主編,負責“中印外交往來”和“中印現代學術交流”兩個分支,前者為聯合負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年6月,ISBN:978-7-5000-9363-3,1580千字。
(12)《北大南亞東南亞研究》(第二卷),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11月,ISBN: 978-7-5153-2993-2,400千字。
(13)《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書》(二卷本),中印聯合編審委員會成員、編委、分支主編,負責“中印貿易往來”“中印外交往來”和“中印現代學術交流”三個分支,前二者為聯合負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9月,ISBN:978-7-5000-9695-5,4000千字。
(14)《劉安武文集1-6》,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11月,ISBN:978-7-5000-9654-2,1647千字。
(15)《薛克翹文集1-15》,主編,含《神魔小說與印度密教》《印度古代文化史》《印度密教》《中國與南亞文化交流志》《印度文學比較研究》等,ISBN:978-7-5000-9826-3,978-7-5000-9895-9,978-7-5202-0091-2,978-7-5202-0210-7,978-7-5202-0214-5等,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2022年,約5000千字。
(16)《北大南亞東南亞研究》(第三卷),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1年10月,ISBN:978-7-5202-1037-9,350千字。
1. 2018年,獲印度中央邦政府印地語海外學者獎“卡米耶•布爾克獎”(2018年度)。
2. 2018年,獲印地語國際最高成就獎“喬治•格裡森獎”(2016年度)。
3. 2017年,獲世界印地語協會(印度和毛裡求斯兩國政府聯合機構)“世界印地語日主賓榮譽”(印度·毛裡求斯)。
4. 2017年,獲第三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教育貢獻獎(中國非通用語教學研究會)。
5. 2017年,專著《印度文學論》獲第四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成果獎(專著)一等獎(中國非通用語教學研究會)。
6. 2017年,譯著《蘇爾詩海》(上中下三卷)獲第四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成果獎(譯著)一等獎(中國非通用語教學研究會)。
7. 2017年,譯著《印度和中國——千年文化關系》獲第四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成果獎(譯著)一等獎(中國非通用語教學研究會)。
8. 2017年,辭書《漢語印地語大詞典》(副主編)獲第四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成果獎(辭書)一等獎(中國非通用語教學研究會)。
9. 2016年,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10. 2015年,獲授印度國家文學院A.C.院士(Ananda Coomaraswamy Fellow)席位。
11. 2012年,合著《印度中世紀宗教文學》獲北京市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12. 2012年,編著《中國學者論泰戈爾》獲第十四屆北方十五省市文藝圖書三等獎。
13. 2011年,編著《多維視野中的印度文學文化》(一編)獲第十三屆北方十三省市文藝圖書一等獎。
14. 2009年,獲印度駐華使館“印地語貢獻獎”。
15. 2008年,獲北京大學北京銀行獎。
16. 2007年,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召開的第八屆世界印地語大會上獲“國際印地語獎”。
17. 2004年,合著《泰戈爾文學作品研究》獲北京大學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8. 2002年,2001年度北京大學韓靜遠哲學教育獎。
19. 1999年,博士學位論文《印度獨立前的印地語戲劇文學》獲1998年度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0. 1999年,獲1999年度北京大學桐山獎。
21. 1999年,獲1999年度北京大學韓靜遠哲學教育獎。
22. 1998年,獲1998度年安泰獎。
23. 1996年,獲世川良一優秀青年獎。
24. 1995年,論文《再評詩人泰戈爾》獲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首屆青年優秀論文獎。